越西县陶家营村,青石板,黑瓦房,一色黄土墙,高大的木制门窗,遍布弹痕的土堡碉楼,让人仿佛回到了百年前古朴的时光。
陶家营村,曾是南方丝绸之路——零关古道上的重要驿站,明洪武年间,名将陶亨为维护零关古道的通畅,率兵驻扎于此,陶家营因此得名。
鸟瞰整个村子,庄严肃穆的土碉楼林立,现存完好的土碉楼有20多座,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8座:王家碉、鸣琴碉、紫微碉、跃进碉、杨柳青碉、团正碉、红军碉……每一座土碉,都隐藏着一部家族史,要么披荆斩棘、艰苦创业,要么穷则思变、创新图强。其中一座还建有古碉楼博物馆,通过实物文物展陈,讲述陶家营村的前世今生,演绎着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图景。
陶家营虽然临近文昌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但在过去,进村的道路只有窄窄一条,坐拥“文旅宝藏”,却少有人问津。
“以前我们也想搞文旅民宿,但稍大点的车子都开不进来,没有交通,发展无从谈起。”当地群众介绍,直至2021年,陶家营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启动,通过宁波市江北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,塑好“陶家营十八碉”品牌形象,守护陶家营的“金疙瘩”,窄路变宽平,土碉楼翻“新”颜,游客开始络绎不绝。
在村口的石龙山上,俯瞰矗立在村子的各个地方的大小土碉楼;村路两旁,座座村舍经过改造,外墙刷上了和碉楼相近的黄色,每户人家的庭院内则各有不同的风景:罗家豆花、黄杨盆景、多肉基地等;广场的一角新开了家风家训馆,收集整理了村里的家谱,还设置了书吧,便于村民阅读游人休憩;18座土碉楼古建筑,被一一整修包装,从过去主要为了防盗和守卫,变成了博物馆、民宿等业态的组成部分。
“道路改造后,大巴车都可以直接开进村,坐火车来的游客,出站打上车,20分钟能到陶家营村。” 在陶家营广场坝子上,当地群众正排练舞龙舞狮,跳着花杆舞。
“现在很多县外游客去水观音游览后,都会来陶家营住民宿,吃‘九大碗’,游客多了,我们就琢磨着编排一些节目,丰富游客的住宿休闲生活。”当地群众介绍,特别是动车“绿巨人”驶进越西,来陶家营游玩的省内外游客多了起来,带动了民宿、农家乐的发展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。
“当前,陶家营已经开设民宿6家,农家乐3家,群众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了5000元到8000元不等。”中所镇副镇长蒋开斌说。
据了解,当地村民陈明康经营的民宿澜庭碧院今年到目前营业额已经有10万多元。“如果不是搞起民宿,我都还在外地打工。现在在家门口,就能把钱挣了,换成以前想都想不到。” 陈明康说。
近年来,通过越西县文旅宣传,陶家营知名度不断提高,有不少游客正是为了陶家营那一座座布满历史痕迹的土碉楼而来。
越西土碉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最远可追溯到越西建郡的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。在战乱频发,匪祸连绵之封建时代,当地老百姓为求自保,兼具防盗御匪和居住之功能的土碉便在越西城乡应运而生,本地的居民、官员就广泛使用泥土建筑民居城堡。
据有关专家说:土碉是四川西南的一种典型建筑,在南丝绸古道一线都能见到,但越西的土碉高大,以群而聚,建筑式样好,使用年限最长的可达到百年,同阿坝地区的石雕,可谓一文一武两不同的建筑风格,是川西南一绝。
曾经有一徒步旅行的诗人吟诗赞叹:“曲径波漾小轩窗,何处归来不还乡;小轩窗土碉楼胜群芳,归来他乡是故乡,记得幽潭楼高处,菜花片片月正黄。”
记者:王泽发 越西县融媒体中心